编者按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中国。当前,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创造数字化发展新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建筑业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四局)紧跟时代步伐,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背景下,全面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并积极参与全国首批CIM试点城市广州市的CIM执行工作,全力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近日,本刊记者特约中建四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黄晨光就中建四局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举措、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规划等进行了专访。
记者:黄总您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等决策部署,引导国有企业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去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国资央企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做出全面部署。请问中建四局在数字化转型上主要做了哪些探索?
黄晨光: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驱动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加快数字化转型是中央企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性支点,要顺应大局大势发展,以产业数字化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数字化生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列。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升级,而是企业价值链、组织链、管理链、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的全面革新。中建四局在管理链条上进行数字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了面向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业务系统、面向工程建设的智能化建造平台、面向行业监管与服务的CIM应用试点平台、面向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集采平台、面向智能生产供应的绿色科创平台,力求在实践中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纵深发展。
以工程建设的智能化建造平台为例。特级资质发展的初期,项目管理信息化特点是大家一哄而上,为获得资质的目标,对于应用并不关注。而到特级资质规范发展的阶段,信息化关注的是实用性,但是在建筑信息化中,各种信息孤岛问题却没有得到关注和解决。伴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BIM技术作为大数据的模型载体后,具备了有效解决项目管理中生产协同、数据协同难题的条件,其应用也开始深入到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四局积极探索与建立基于BIM的项目集成管理应用。在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总承包工程中,当面对国内外现有管理软件和BIM系统都无法满足施工总承包管理需求的现实条件时,四局从施工总承包管理和技术的需求与重难点出发,研发BIM全专业5D建模和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形成基于BIM的施工总承包管理系统,突破了海量信息无法与模型自动集成,工作面分割多变、跟踪难度大,各业各部信息孤立,系统复用难等一系列难题,率先实现了完全贴合国内外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下技术与管理需求的BIM集成应用。通过构建BIM5D协同管理平台,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供应商等项目参建方管理人员共同参与BIM协同管理平台,通过云端、手机端、PC端互联互通,解决项目协同管理中看进度、管质量、预控安全、风险警示、电子表单、资料入档、协同办公等难题,可以更好地为项目管理过程提供数据集成的有效手段和更为及时、准确的业务数据,提高管理单元之间的数据协同和共享效率。
此外,四局将BIM、GIS、物联网、云计算、无线传输传感、无线射频等先进技术应用在土木工程安全监测中,构建了基于云平台的土木工程安全监控监测系统。其包含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管控系统、施工过程资源消耗监测系统和建筑运营能耗动态监测系统等多个业务子系统,可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监测和施工过程中的设备运行监测。其中,部分数据已接入云上贵州大数据政务网,实现了数据和信息的政企之间的跨部门协作。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中建四局的数字化转型举措有了全面了解。中建四局是中国建筑材料集中采购的试点企业,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刚才提到的“五个面向”中“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集采平台”现在的应用情况?
黄晨光:中建四局的“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集采平台”,是以“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三化融合的理念为基础,结合四局的集采模式,不断优化升级形成的集采供应链平台。平台归集采购需求,打造从采购寻源、准入、招标交易、合同管理到计划协同、订单协同、结算及支付管理一体化的业务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确保四局内部采购全链条的公开、诚信、高效、阳光透明。依托四局集采模式,借助互联网,开展上游企业的物资集采,同时结合供应链思路,实现建材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提升四局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从供应链管理转变为供应链生态治理,以四局集采供应链平台为载体,整合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等各方优质资源,打通上游资源端和下游客户端,建设供应链生态圈,帮助实现四局系统内、外协同。
中建四局集采供应链平台的供应链集成服务管理主要从三个“提升”着手。一是提升供应链集成服务保障能力,二是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三是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通过建设专业集采队伍体系及服务网络布局,与主要资源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构建起优质的产业链战略资源体系,建设集采供应链平台,通过与上下游产业链、金融机构实现数据协同对接,最终实现采购供应链业务全覆盖、全流程、智能化。
集采供应链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和创新、优化采购模式,企业集中采购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采购成本明显降低。至今,四局已累计实现集采规模近千亿元,集采年度规模近200亿元。
另外,中建四局在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中作为企业不断进行模式创新时,我们也看到各地政府也关注到了数字化经济,开始加强对政府工程的资源集约和监督管控以及时获取工程项目、企业信息的需求。政府希望通过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来运用智能信息系统分析模型助力政府决策,加强对建材的集约管控,逐步打造自己的建材供应链平台或者监督平台。2019年下半年,广州市政府开始打造政府建材集群采购管理服务平台+供应链业务子平台(1+1+N)的建材集约管控平台体系,四局积极响应广州市政府对建材供应链平台的政策性需求,着手规划将四局现有集采供应链平台升级改造为政府平台下的第一个供应链业务子平台,实现数据互连。作为广州第一个试点单位,以承接的政府项目为基础,逐步整合广州建材供应链资源和政府工程建材需求。通过建材采购交易行为联通各方,采集真实的建材采购交易过程信息,增强保供能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阳光采购,为提升行业管理治理能力、促进广州市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记者:建筑业的全过程管理都离不开数字化,中建四局的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是采购端,那在数字化的生产实践上,您能否介绍下中建四局的成果?
黄晨光:早在2017年,四局就在东莞成立广东中建新型建筑构件有限公司,率先在中建集团系统内开展数字化生产系统的试点。构件工厂通过将BIM系统与生产系统集成,接入数字化设计模块,初步实现半成品及产品数字化加工,构成了建筑产业化生产的数字化雏形。通过施工与生产的计划协同,实现BIM装配式构件有效拆解,具备灵活排产的能力,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同时降低库存。通过手持终端对“计划、采购、生产、仓储、物流、安装”等环节进行便捷管控,实现掌上管理、闭环控制。
另外,四局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竞争力的投资建设集团,正计划进一步深耕华南,战略布局大湾区。在花都建设完成中建·智造绿色产业园,园区内建设落实四局已有核心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全面打造建筑预制装配式工程基地,包含智能化PC构件厂、绿色混凝土、数字化机电预制基地、绿色建材工厂、智能仓储基地等内容,配套互联网平台,实现建设项目装配式工程一站式服务。
记者:我们知道广州是CIM的首批试点城市,您能不能给我们谈谈现在广州CIM的建设现状?您前面谈到中建四局CIM应用试点平台建设,中建四局作为中建集团驻粤的主力工程局,在CIM方面肯定也开展了很多的工作,您能不能就四局在广州的CIM试点应用工作给我们做个介绍?
黄晨光:2019年6月,广州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城市,要求以工程建设项目三维电子报建为切入点,建设具有规划审查、建筑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等功能的CIM平台,精简和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时间,探索建设智慧城市基础平台。经过两年实践,广州市在CIM建设方面的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制定了系列标准规范,包括CIM数据类、平台建设类和应用类等多项相关标准以及项目标准及指引21项;第二是构建了超大城市数字底板,汇集BIM模型、现状城市三维信息模型、各部门业务信息、“四标四实”等数据,打造出一个多源、多尺度、全空间的超大城市数字底板,形成全市“一张三维底图”;第三是建设了面向智慧城市的操作平台CIM基础平台,包含9大功能模块,形成各类数据和功能服务汇聚与供给的中枢;第四是搭建了多个CIM+应用,聚焦新城建任务,构建了CIM+智能应用体系,开展了基于CIM基础平台的多个场景的应用。
中建四局作为广州市CIM建设的支撑单位,全面参与了广州市CIM平台建设工作。首先是CIM理论研究工作。在广州市住建局的组织下,四局主编和参编行业、省、市各级CIM标准共11项,助推CIM标准体系建设。同时通过国家级、省级和局级的立项课题,对CIM理论进行深层次研究。其次是应用实践工作,按照广州市住建局的要求,四局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选取寺右万科、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一期、机场三期龙口小布安置区等项目开展CIM应用试点,推动广州市CIM平台完善落地。在CIM实践中,由于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是广州市CIM平台建设的重点,因此针对以往安全监管情况更多地聚焦在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和工程质安信息监管等保障机制这些相对缺乏的问题。四局基于寺右万科项目,与广州市住建局携手构建基于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与机制,建立了广州市范围内统一的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平台,有力推动行业工程质安监管效能提升。
未来,四局将以CIM发展为契机,携手相关数字化、信息化的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推进基于CIM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探索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
记者:“十四五”期间,中建四局在数字化转型上有哪些考虑和规划呢?
黄晨光: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中建集团提出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中建集团在信息化方面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提出在集团“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指引下,打造世界一流的建筑产业互联网。
根据中建集团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的整体数字化转型方向,中建四局在数字化发展的潮流中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集团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搭上时代顺风车,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发展齐头并进,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中建四局数字化转型将分两个阶段逐步开展各项工作。
(1)第一阶段:2021~2023年(夯基础)
一是积极参与集团信息化建设工程,为集团信息化建设贡献四局方案,为下一步四局的本地实施和运维打好基础。
二是从点状的信息化布局延伸至全面的信息化赋能与数字化应用。逐步完善各业务线条信息数据系统,创建多元化立体场景,实现数据打通,高效实施精准管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逐步将各项目智慧工地、绿色施工和BIM系统集成,将业务应用与集团财务一体化平台集成,形成相对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信息数字化平台。
三是识别数字化灯塔机遇,开展数字化应用速赢。在当前建材供应链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对外的供应链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扩大产值,在新基建、智能化产品及服务等方面打造跨界合作,实现共赢。
(2)第二阶段:2024~2025年(创一流)
一是致力于全面开展集团信息化工程在工程局的实施工作,推进企业级BIM实施。
二是聚焦快速实施方案,推进数字化灯塔试点落地,形成稳定的数字化业务利润增长点。
三是在集团统一标准和架构下,搭建四局数据库、数字化协作平台,探索通过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保障工程安全质量。
总体来说,数字化转型要站在未来看未来,将其作为企业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在久久为功、行稳致远中致胜未来。